兩天後,曹操率十幾萬大軍,拔營北撤,一路退出瞭南陽郡。
在留曹仁率三萬兵馬坐鎮葉縣,防范劉備趁勢北上後,曹操遂率主力班師許都。
宛城方面。
關羽攻陷合肥,斬殺夏侯淵的捷報,隨後傳至瞭宛城。
滿城將士,為之沸騰歡呼。
劉備自然是驚喜萬分。
原本按照事前計劃,關羽的戰略目標,隻為攻取合肥,踢開淮南大門。
劉備是萬萬沒料到,蕭和這一計,不但拿下瞭合肥,還斬殺瞭夏侯淵這員曹操的左膀右臂。
名符其實的意外之喜啊!
法正等謀士們,遂斷定曹操無力再攻宛城,必會班師倉皇北歸。
果然。
兩天後,曹操便拔營北撤,十幾萬大軍走的一幹二凈,退出瞭南陽郡范圍。
在從斥侯的情報中,斷定瞭曹操確實撤兵後,劉備遂留魏延率兩萬兵馬,繼續坐鎮宛城,監視曹軍。
劉備則南下襄陽,在與諸葛亮碰瞭個面後,便啟程東歸回往秣陵。
七日之後,劉備回往江東。
此時關羽正率兩萬兵馬,繼續坐鎮合肥城,防范曹軍接下來派兵奪回。
蕭和,趙雲等人,已率主力大軍,歸往江東。
主臣再會於秣陵。
依照劉備先前交待,蕭和在護送皇後母子回江東後,便令糜竺,蔣琬等調發民力,修葺擴建孫權遺留的州府,將之改建成瞭皇宮。
經過數月趕工,當合肥拿下,劉備歸來之時,皇宮已初具規模,達到瞭天子可以入住的條件。
扶立濟陰王繼位之事,很快被提上瞭議程。
鑒於秣陵的秣字,乃草料的意思,寓意馬場之意,乃當年秦始皇巡江東之時,由金陵二字所改,故眾謀臣們提議,在新帝登基之前,將秣陵改回金陵。
蕭和則向劉備提議,也不必將秣陵改回金陵,而是改名應天。
自古以來,由南向北一統天下者,唯朱元璋一人。
而朱元璋在攻破金陵後,便將其改名為應天。
寓意,上應天命。
蕭和雖然不怎麼迷信,但想著把秣陵改為應天,也算是討個好彩頭,替劉備向朱元璋借一借氣運。
劉備和眾謀士們一商量,自然是認可瞭應天這個名字的寓意,遂是采納瞭蕭和提議。
於是,時年夏末,劉備便傳告荊揚二州官民,正式將秣陵改為應天,並定為大漢京師所在。
次月初二。
劉備率身在應天的文臣武吏,正式擁立濟陰王劉熙登基稱帝,尊皇後伏氏為皇太後。
登基當日,劉熙既宣佈遵照先帝遺詔,封劉備為大將軍,加侍中,持節,錄尚書事,都督中外諸軍,總攬百官。
榮升大將軍的劉備,即刻向新帝呈奏瞭一道官員的委任表。
留在許都的那套朝臣班子,自然是不可能搬過來,何況就是那些朝臣想來,曹操也不可能放手。
而跟隨新帝南遷的朝臣,不過孔融等寥寥數人,三公九卿等大量空缺,自然需要新人來填補。
劉備也需要借著天子名義,來為追隨自己的這些豪傑們論功請封,加官進爵。
現下的劉備,已官任大將軍,位在三公之上。
三公這等名譽性的職位,需要孔融這等德高望重的名士來擔當,九卿當中,亦少不瞭當世名士來為朝廷充當門面。
而似諸葛亮,蕭和,徐庶,關羽,張飛等元從之臣,所升官位雖不算有多高,卻皆掌要害實權。
原本的左軍師諸葛亮,現下被委任為尚書令,署大將軍府諸事。
關羽升為征西將軍,赴襄陽坐鎮,持節,都督荊州軍事。
張飛升任鎮北將軍,赴合肥坐鎮,持節,都督淮南軍事。
趙雲升任平北將軍,魏延任安西將軍…
其餘霍峻,陳到,黃忠,甘寧,丁奉,關平,馮習,周倉,文聘等諸將,皆依功勞資歷,該加官的加官,該晉爵的晉爵。
糜竺,孫乾,簡雍,徐庶,法正,魯肅,陸遜等謀臣,皆也封官拜爵,充任朝廷內外要害。
作為右軍師的蕭和,則升任軍師將軍,尚書仆射,兼領丹陽尹。
蕭和原先的官位,乃是右軍師,職責權力隻是單純的出謀劃策。
軍師將軍則除瞭出謀劃策外,還獲得瞭兵權,職位相當於總參謀長。
劉備的這一道任命,等於是明確瞭蕭和與諸葛亮的職責分工。
諸葛亮充當瞭蕭何的角色,將主要的精力放在瞭劉備統軍在外時,以尚書令的身份,代其處置朝政,並署理大將軍府諸事。
而蕭和軍師將軍的任命,則明確瞭他謀主的身份,全權負責軍事方面的出謀劃策,並擁有瞭一定程度上的兵權。
尚書仆射這個職位,則是尚書臺的二把手,意味著劉備對他期望甚高,除瞭令他充當謀主之外,還需要他協理諸葛亮這個尚書令,參與到尚書臺朝政的處置當中。
最後一個職位丹陽尹,含金量也是極高。
自兩漢以來,都城所在郡的郡守,皆稱之為尹。
如長安所在的京兆尹,洛陽所在的河南尹。
今新帝劉熙定都應天,應天又屬丹陽郡,故蕭和便為丹陽尹。
這三個官位加在一起,蕭和在官位上可能不及嶽父關羽,但實際權力卻已在關羽之上,甚至與諸葛亮旗鼓相當,可並列為劉備集團二把手。
劉備對蕭和的器重信任,由此可見一斑。
不過這官爵加封到這個地步,已完全偏離瞭蕭和當年的設想。
想當初他初遇劉備,僅僅隻是想抱住老劉的大腿,幫劉備度過“長坂坡驚魂”的危機,爾後朝九晚五,摸摸魚躺躺平,圖個輕閑自在。
卻不曾想到,數年過去,老劉成瞭雄踞荊揚,奉天子以討不臣的大將軍,自己不知不覺就成瞭位高權重的集團二把手。
到瞭這個位置,還想朝九晚五,還想摸魚躺平,那不是作夢麼?
隻是蕭和也清楚,自己能到這個位置,亦是事勢之使然,到瞭這個時候,想要撂挑子已無可能。
既是如此,那就順勢而為,欣然接下瞭老劉交在他肩上的這份重擔瞭。
奏表上達當日,天子劉熙便準劉備所奏,下詔大封群臣。
一道道封官拜爵的詔書下達,荊揚二州,追隨劉備的眾謀士武將,新人老臣,豪傑志士,無不是歡欣鼓舞。
兩州士民,亦為之振奮。
新帝登基,劉備官拜大將軍的消息,很快便有細作,快馬加鞭送往瞭許都。
…
許都,相府。
曹操才剛剛為夏侯淵發完喪,從喪親之痛中稍稍緩過勁來,遂召集瞭夏侯惇,程昱等心腹臣下,共議擁立新帝之事。
“依法理,這天子之位,理應由先帝血脈繼承,方最合法統,最令天下人信服。”
“然天子隻有一獨子濟陰王,現下卻為劉備所劫持,已無迎回的可能,先帝這一脈已斷。”
“先帝又無兄弟,無子侄可立,那我們唯一的選擇,就是從宗室之中,選擇一位與先帝血緣最近,德才兼備者,擁立其繼承大統。”
作為當年曹操迎奉天子第一功臣的董昭,此番也是頭一個站瞭出來進言。
曹操眉頭緊鎖,捋著短髯,卻並沒有表態。
董昭的提議,倒也不是沒有先例。
當年漢昭帝膝下無子,病故之後,霍光便擁立瞭宗室中的昌邑王劉賀為新帝。
近者如漢桓帝膝下無子,國丈竇武便立瞭解瀆亭侯劉宏為帝,是為靈帝。
現下天子劉協一脈“斷絕”,那麼他依舊例,從宗室之中擇一人繼承帝位,倒也合情合理。
隻是曹操卻清楚,天下人也都清楚,劉協一脈並未斷絕。
那位大漢帝位第一順位繼承人,現下就在劉備那裡活蹦亂跳,活的好好的。
如此一來,不管你立誰為帝,在天下人眼中,那都是掩耳盜鈴而已。
天下人懼你曹操之威,嘴上不敢有異議,心中那肯定是不服你的。
人心不服,便等於是埋下瞭一顆雷,不知何時就會突然爆炸。
曹操沉吟不語,苦思著是否還有兩全其美之策,一時難做決斷。
便在這時,虎衛高舉著一道帛書,匆匆而入。
“啟稟丞相,江東細作急報。”
“數日前逆賊劉備已自稱大將軍,擁立所謂濟陰王劉熙為帝,並定都於秣陵,改其為應天!”
曹操臉色驟然一變,眼眸驀的爆睜。
堂中曹營眾謀臣武將,立時炸開瞭鍋,一片嘩然。
劉備竟搶先一步,擁立瞭新帝!
而且還是擁立劉熙這個先帝唯一血脈,大漢朝名正言順的帝位繼承者為帝!
盡管這個結果,曹操早就有心理準備,但當曹操親耳聽到時,心頭怒火還是克制不住的狂燒而起。
“大耳賊,你個織席販履之徒,你算什麼東西,也敢學孤奉天子以令不臣,也敢自封大將軍?”
“孤必起傾國之兵,踏平江東,將你碎屍萬段,以泄吾心頭之恨——”
曹操拍案而起,惱羞成怒的大罵起來。
夏侯惇,曹純等眾人,紛紛附合,跟著大罵劉備。
見得曹操罵的差不多瞭,程昱方拱手道:
“丞相,事已至此,我們當盡快從宗室中擇一人繼承大統,與劉備爭奪人心才是!”
曹操權衡片刻,隻得無奈的一拂手:
“罷瞭,事到如今,也隻能如此瞭,就依仲德之計,盡快——”
話音未落。
一名年輕貴公子卻忽然站瞭起來,拱手道:
“父親,兒以為,我們唯有立少帝之子為帝,方能與劉備爭奪人心!”
府堂內,鴉雀無聲,一雙雙驚奇的目光聚向瞭那年輕公子。
曹操也是一愣,爾後才一臉茫然道:
“沖兒啊,此等大事豈可兒戲?”
“少帝十幾年前便為那董卓毒害,生前並無血脈留下,焉來的子嗣被立為天子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