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文士?
還自稱要助他收取淮南。
那也就是說,這個人至少是預料到,他有對淮南用兵的意圖。
來人不一般啊…
劉備精神一振,忙問來人尊姓大名,是何相貌。
“回稟大將軍,那文士並未報上姓名,隻說與諸葛令君為同窗,相貌嘛…略…略醜…”
眾人神色一震,目光齊刷刷看向瞭諸葛亮。
諸葛亮眼眸一轉,驀的掠起一絲喜色,似乎猜出瞭是誰。
不等他開口,蕭和便笑道:
“大將軍,應該是那位與臥龍齊名的鳳雛,龐統龐士元現身瞭。”
“恭喜大將軍,再得一位王佐國士呀。”
龐統!
聽得這個名字,劉備霎時間大喜。
諸葛亮曾與他提過,他恩師水鏡先生司馬徽的門下眾多弟子,皆是才智不凡之士。
除卻徐庶之外,還有如崔州平,石廣元等人,皆為郡守之才。
然真正有王佐之才者,唯有襄陽龐氏子弟龐統一人。
後來蕭和也曾評價過,這龐統有經天緯地之才,其智計奇謀可與郭嘉並肩。
如今聽到這龐統前來拜見,劉備焉能不驚喜若狂。
“伯溫猜的大抵不錯,來者應該就是龐士元瞭。”
諸葛亮微微一笑,認可瞭蕭和猜測。
劉備大喜,忙是喝道:
“那還等什麼,速請這龐士元入府!”
親衛忙領命而去。
欣喜過後,劉備卻又困惑的目光看向諸葛亮:
“孔明啊,這龐士元既為龐氏子弟,吾收取荊州已有多年,卻為何不見他來投奔,更不曾聽聞他的音訊?”
諸葛亮正待回答,卻忽然興起,笑問道:
“伯溫,天下人天下事,你皆是洞若觀火,你可知這龐士元為何遲遲不來投奔大將軍?”
蕭和眼珠轉瞭幾轉,方是一笑:
“古往今來,才華絕世者,往往自恃甚高。”
“這位鳳雛既與孔明兄齊名,既身負王佐之才,必是要擇主而恃,不會隨隨便便投奔到誰麾下。”
“且據我所知,這龐士元雖為荊州人,這些年卻皆遊歷於江淮,應該與周瑜等孫氏之臣們頗有些交情。”
“此人在荊州易主之後,遲遲不肯來投奔大將軍,我猜想應該也有這一層關系在內。”
“而現下江東已易主,孫權周瑜皆已伏誅,大將軍雄踞江南半壁,奉天子以討不臣,天下人皆已看出大將軍為一代雄主,有光武帝之風。”
“此時此刻,這龐士元前來投奔大將軍,也就在情在理,水到渠成瞭。”
蕭和一番評價,將龐統的性情心思,剖析瞭個清清楚楚。
他這番評價,倒也並非無的放矢。
龐統雖與諸葛亮齊名,可在看人的眼光上,卻要遜色諸葛亮幾分。
故諸葛亮可以在劉備潦倒之時出山輔佐,龐統卻在赤壁之戰打完,劉備借得南郡,手握大半個荊州之時,方才選擇來投。
且如蕭和所說,龐統自恃極高,剛開始還嫌劉備給的縣令官位太小,直接摸魚躺平,終日飲酒大睡,置政務於不顧,差點被巡視經過的劉備一怒之下給砍瞭。
也就是劉備寬仁大度,聽得諸葛亮解釋,龐統乃王佐之才,當縣令是暴殄天物瞭,劉備當即便委以重任。
這麼一個身懷大才,擇主謹慎,自恃極高之人,自然不會在劉備剛得荊州,前景還不明朗之時就來投奔。
而今日龐統來投,顯然是有備而來,是要用進獻奪取淮南之策,一鳴驚人得到劉備的器重。
聽得蕭和對龐統評價,諸葛亮不禁感慨道:
“亮與士元同窗多年,對其性情所知,也不比伯溫多多少,天下之人,果然皆在伯溫掌握之中啊。”
魯肅眼眸一亮,說道:
“龐士元在江東遊歷時,確實曾得周瑜厚待,更邀其出仕江東,為孫權效力。”
“龐士元卻多次婉拒,當初與周瑜告別之時,還曾承諾,隻要周瑜尚在江東,他就絕不會與其為敵!”
聽得蕭和推斷,以及諸葛亮魯肅感慨,劉備方才明悟。
“古來有大才者,必有幾分傲氣,不足為怪。”
“既是如此,吾當親自出府迎接,不能慢怠瞭他才是。”
劉備當即起身,帶著一眾謀臣武將,親自往府外迎接。
一行人剛至府門,一位身著墨衣的文士,便在親衛的引領下,大搖大擺,昂首闊步的走瞭進來。
那氣勢派頭,必是龐統無疑。
隻是那一副相貌,卻令眾人眼前一亮:
短須灰面,橫眉掀鼻,身矮臉長…
這副樣子,難怪親衛適才曾說,來者相貌略醜。
不,龐統的相貌,不能用醜來形容,而是怪!
眾人目光,不由瞥向瞭諸葛亮。
都是水鏡先生的高徒,並稱臥龍鳳雛,瞧瞧人傢諸葛亮,長得是高冠長劍,儀表堂堂。
再瞧瞧那龐統…
若非親眼所見,誰能想到,這是與臥龍齊名的鳳雛啊!
劉備顯然不是顏控,忙是緊步上前幾步,拱手一揖:
“備久仰鳳雛先生之名,不想今日竟有幸一見,備有失遠迎,還請先生見諒。”
原本負手昂頭,派頭十足的龐統,立時吃瞭一驚。
劉備的禮賢下士,他自然是早有耳聞,也深信不疑。
不然也不會以一介佈衣之身,便敢來叩大將軍府的門,叫著要拜見劉備。
可劉備再禮賢下士,那也是當朝大將軍啊!
堂堂大將軍,親自出來迎接自己不說,一見面便是長身一揖,這是何等的禮遇!
這也太看得起他龐統,給他面子都給上瞭天吧…
原本倨傲的龐統,被劉備“打”瞭個措手不及,一時間有此不知所措。
“士元,大將軍可是虛位以待你多時,你今日才來,著實是姍姍來遲瞭呀…”
一旁諸葛亮笑著提醒自己這位同窗。
龐統驀的回過神來,忙是拱手一拜:
“襄陽龐統,拜見大將軍。”
“統不過一介白衣,大將軍如此大禮,統愧不敢當也!”
劉備忙將龐統扶起,哈哈笑道:
“士元你過謙瞭,諸葛臥龍的同窗,伯溫軍師口中的王佐之士,你當得起備這一拜!”
諸葛亮便罷,乃龐統的同窗,對他的實力知曉也不足為奇。
劉備提到伯溫軍師,卻令龐統心頭一震。
伯溫軍師……傳聞中神仙下凡,奇謀鬼算,威震大江南北的蕭和蕭伯溫,他豈會不知其名?
這樣一個傳說中的神人,跟自己素昧平生,沒有過任何交集,竟曾對劉備評價自己是王佐之才?
龐統目光向劉備身後眾人一掃,一眼便落在瞭那俊朗飄逸的年輕文士身上。
“足下可就是傳聞中,那位算無遺策的蕭和蕭軍師?”
龐統滿面好奇的問道。
蕭和淡淡一笑,拱手道:
“正是在下,士元兄,久仰瞭。”
龐統心頭一震,忙是還之一禮,口中慨嘆道:
“蕭軍師自樊城橫空出世,助大將軍取荊州,平江東,敗曹操,種種奇謀妙算,統是敬佩已久。”
“沒成想,我龐統一介鄉野閑士,蕭軍師竟知我?”
龐統話中顯然有受寵若驚之意。
“臥龍鳳雛,得一可安天下!”
“你龐士元若為鄉野閑士,那這天下之人,便皆是目不識丁之輩瞭。”
蕭和也摸準瞭龐統性情,給足瞭他面子,可勁兒的吹捧。
能得名震天下的蕭伯溫如此盛評,龐統心下自有幾分得意,面上卻少不瞭繼續謙遜幾句。
當下劉備便拉著龐統入府,擺下美酒佳肴為其接風洗塵,奉若上賓。
“士元,適才聽親衛來報,說你此番前來,是要助大將軍攻取淮南。”
“不知士元你有何良策,不妨向大將軍呈上?”
幾巡酒過,諸葛亮率先將話題引入正題。
劉備忙放下酒杯,拱手道:
“士元若有妙計,還請教賜。”
龐統遂放下酒杯,反問道:
“統冒昧猜測,大將軍是否已在謀劃攻取淮南,隻因曹操十幾萬大軍正兵向宛城,而大將軍受制於兵力有限,正糾結於是否該增兵宛城,又當增兵多少?”
此言一出,劉備不由看瞭蕭和一眼。
果然如他所說,龐統智計不凡,並未參與適才軍議,竟能推測出他的面臨的難處。
“實不相瞞,士元所說,正是備所為難。”
“倘若分兵少,則不足以確保宛城不失,而若分兵太多,則我攻取壽春乃至淮南之兵又不足。”
“士元既知吾難處,必有兩全其美之策?”
劉備也不隱諱,對龐統是坦誠相待。
龐統嘴角微微上揚,不緊不慢道:
“依統之計,大將軍根本無需向宛城增派一兵一卒,隻盡起江東之兵,全力北上奪取壽春便是!”
劉備神色一震。
關羽的能力是毋庸置疑,麾下還配備瞭魏延,徐庶等良將謀士輔佐,荊州軍團亦可稱得上是精銳之師。
可再精銳,數量也隻有四萬餘人。
曹操南下之兵,據細作所報,可足足有十五萬之眾。
宛城畢竟不是襄樊,有漢水天險可恃,有水軍優勢可用。
四萬對十五萬,兵力太過懸殊。
一兵一卒都不增援給關羽,多少是有些不妥吧…
龐統自然知劉備心中所想,便起身來到地圖前,抬手往宛城西北一指:
“統所以叫大將軍不向宛城增兵,是因為曹操此番南下,乃是明修棧道,暗度陳倉之計!”
“他是要假借攻宛城為掩護入南陽,以部分兵力佯攻宛城,卻以大軍出其不意由武關殺入關中。”
“曹操真正意圖,乃是掃滅馬韓等西涼諸將,一舉拿下關隴,一統北方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