府兵制?
均田制?
聞所未聞的六個字,如雷鳴般回響在所有人耳邊。
劉備也好,諸葛亮也罷,在場的楚國君臣,眼中無不湧起驚奇茫然。
“伯溫,何謂府兵制,何又為均田制?”
劉備失神片刻,方才滿眼新奇的問道。
“這府兵制,乃是軍制一種,自上而下為朝廷,軍府,府兵,民夫。”
“所謂府兵,便是於各州郡人口密集處,設置士卒集結之地,稱之為‘鷹揚府’。”
“這鷹揚府專職招募兵士,以鷹揚都尉為鷹揚府長官,屬下依次設為果毅都尉,校尉,旅帥,隊正,火長,府兵。”
“招募府兵的原則,乃是財均者取強,力均者取富,財力皆均者取多丁,從本地豪強,富農,下級官員之中挑選。”
“選為府兵者,閑時務農,入冬時則由鷹揚府召集,操演訓練。”
“鷹揚都尉隻有練兵招兵之權,無統兵之權,每遇戰事則由朝廷委派將官統帥,戰事結束便交還鷹揚府散兵為農。”
“府兵出征,鎧甲兵器,以及糧草,皆由府兵自備。”
“凡招為府兵者,可享受免其賦稅徭役之權,以為獎勵。”
“此制,可使朝廷既能獲得充足穩定的兵源同時,又省去瞭養兵所耗。”
“以臣推算,這府兵制若能全面推行,我三州之地,至少能為楚公再增編五六萬兵馬,我北伐合計之兵便有近十六萬左右。”
“且這十六萬兵馬,不但無需國傢供養,還鎧甲兵器裝備精良,皆為精壯之士。”
“楚公統帥這十六萬精銳之師,揮師北伐,曹賊偽魏縱然手握中原膏腴之地又如何,我們滅之何難?”
蕭和口若懸河,將這府兵制的梗概,向劉備及眾人道出。
身為穿越者,他怎麼可能不知這府兵制的威力。
當年滅國無數,威服四夷,不可一世的大唐,就是憑借著這府兵制,方能所向披靡。
而這府兵制的起源,則是南北朝之時,西魏實際統治者宇文泰所創。
當年東西兩魏對峙,高歡掌控下的東魏,手握關東兩河富饒之地,國力輾壓隻據有關隴一隅的宇文泰所控西魏。
宇文泰為以弱敵強,便開創瞭這府兵制,將關隴的戰爭潛力全部激發,最終由弱變強,實力超越瞭東魏,為其後繼者北周掃滅北齊,一統北方奠定瞭基礎。
彼時的宇文泰和高歡,與今日的劉備曹操何其相似。
劉備便如宇文泰,手中隻握有南方三州,雖地廣卻人稀,國力處於弱勢。
曹操則如高歡,雄踞北方,掌握著兩河膏腴之地,國力強大。
想以弱滅強,就必須要有所變革,開創新制提升國力,先由弱變強,進而方能滅瞭另一強。
蕭和斟酌對比之下,便得出結論,這府兵制能讓宇文泰變強,自然也就能讓劉備變強。
府堂之內,立時一片沸騰。
蕭和這府兵制一出,一石激起千層浪,如同給在場所有人,打開瞭一道新世界的大門。
“伯溫,你所說這府兵制,確實是富國強兵的良制啊!”
劉備更是欣喜到拍案叫絕。
自天下大亂,征兵制瓦解以來,各方諸侯皆以募兵制取而代之。
顧名思義,其兵皆來自於招募。
而招募之兵,首先兵源不穩定,士卒容易出現逃亡,且兵為將有,極容易變成武將的私兵。
關鍵募來的兵,你不僅要管吃管喝,兵器鎧甲也要全權負責,錢糧財政上負擔極大。
蕭和這府兵制,則將上述缺陷,全部解決。
府兵由鷹揚府登記在冊,杜絕瞭來歷不明,容易逃亡的可能。
武將隻有統兵之權而無招兵練兵之權,士卒又是自備兵甲糧草,則不會出現兵為將有的局面,最大限度的杜絕瞭成建制反叛的可能性。
最重要的一點,府兵多出自於富農,自備糧草兵甲,大大減輕瞭朝廷經濟上的負擔。
這一點對傢大業大的曹操來說,可能好處不夠明顯,可對隻握有三州,地少國貧的劉備來說,卻無異於雪中送炭。
看出這其中好處,劉備焉能不驚喜。
“伯溫,你這府兵制聽起來,確實是能讓我楚國由弱變強,軍力大增的良制。”
“不過如我推測不錯的話,你這府兵制能否推行,應該還跟你後邊這個均田制,有著莫大關系吧?”
諸葛亮顯然對這府兵制看的更透徹。
“臥龍就是臥龍,不錯,這府兵制若無均田制做根基,不過是空中樓閣,根本無從推行。”
蕭和話鋒一轉,繼續解釋道:
“府兵的最大來源,便是富農,唯有富農方才有錢自備糧草,置辦兵甲戰馬。”
“而想成為富農,首先就要有地,而且至少還得五十畝起步。”
“如今南方三州雖定,然則多年戰爭,使得百姓流離失所,無主的棄田不計其數。”
“這既是弊,亦是一種利。”
“利就利在,楚公可下詔,將這些無主之田,全部收歸官有,禁止豪姓兼並侵占。”
“朝廷掌握瞭大量田地,就能將之均分給百姓流民,將他們納為國傢編戶。”
“而作為對國傢賜田的回報,百姓則有義務應招成為府兵,為國傢而戰。”
“而國傢又以免除賦稅徭役,來作為他們加入府兵的獎勵,如此一來,就形成瞭一種正向循環。”
“所謂有恒產者,方有恒心。”
“府兵們不光是為瞭國傢而戰,為瞭楚公而戰,更是為瞭保衛自己的土地而戰。”
“如此,我們的軍隊,便成瞭一支有信念的血勇之師。”
“有信念者,方能一往無前!”
“這樣一支有信念的精銳之師,豈是曹操那些僅僅為錢餉而戰的偽魏士卒可比?”
“這便是均田制的精髓所在!”
蕭和一口氣將均田制的意義和盤托出。
諸葛亮臉上疑雲散盡,不禁微微點頭,贊嘆道:
“好一個有恒產者方有恒心,好一個有信念者方能一往無前!”
“伯溫,你這府兵制和均田制,當真乃富國強兵的奇制也!”
說罷,諸葛亮向劉備一拱手,神色堅定道:
“楚公,這府兵制和均田制,當真如伯溫為楚公量身所創,亮以為當即刻商定細則於三州推行。”
“亮相信,伯溫這兩道奇制,不出一年便會大有成效,令我們國力倍增,北伐討滅偽魏,興復漢室指日可待也!”
蕭和嘴角微揚。
就憑諸葛亮那一句“為楚公量身打造”,可見他已看出瞭自己未曾明言的那一層意思。
這均田制,老劉可以推行,曹操卻不行。
無他,北方的士族豪強實力太強瞭。
北方的士傢實在太多瞭,什麼弘農楊氏,太原王氏,河清崔氏,潁川荀氏…
天下頂級望族,九成皆出自於北方。
你曹操說是唯才是舉,可麾下的重臣,哪個不是士族名士?
這些士族豪姓們,趁著天下大亂,百姓逃亡,哪個不是趁機兼並侵占土地。
你曹操想搞均田制,想令那些豪姓們不得兼並土地,想把土地賜給那些流民窮鬼,你手下那幫士族們能答應你?
所以,曹操看起來手段霸道,時不時殺幾個名士,裝模作樣敲打敲打一下士族,實則不敢從根本上限制士族的擴張。
南方則不同,士族豪姓雖然也有,頂級士族卻遠不如北方那麼多。
取荊州一戰,蔡氏和蒯氏荊州兩大豪姓被滅,江東士族又被孫策收拾瞭一波,至今沒有恢復元氣。
整個南方三州,實際上是沒有可比肩荀氏那樣的頂級大族,士族的整體實力,也遠未達到能左右國策的地步。
這樣一種局面下,老劉要推行均田制,還需要看士族的臉色不成?
所以說,這均田制和府兵制,正是為老劉量身打造。
劉備再無顧慮,一躍而起,欣然道:
“孤意已決,就用伯溫之策,於我荊揚交三州之地,即刻推府兵與均田之制!”
劉備決議已定,當下責成蕭和牽頭,會同諸葛亮,魯肅等眾謀臣,商定出瞭兩制細則,於三州推行。
數日後,詔令由應天發出,向三州士民宣佈瞭推行府兵制和均田制。
與此同時,甘寧,文聘,丁奉等水軍諸將,則奉命率水軍自泗水,渦水等北上,襲掠偽魏淮北諸郡。
於是在淮水一線,楚魏兩國,展開瞭互相“抄掠”之戰。
今天你魏國騎兵下淮南,掠我一千丁口,明天我水軍登陸淮北,擄走你兩千男女,你搶我奪,誰也別想占便宜。
當邊郡戰事不斷時,在三州之內,則開始瞭轟轟烈烈的推行兩制。
均田制最先推行,從南郡至丹陽,從南陽至長沙,從九江至會稽…
數以萬畝的棄田,被收歸官有,分賜給瞭百姓。
緊跟在均田制後的,便是府兵制推行。
隨著數十座鷹揚府建立,成千上萬得官府賜田的青壯民夫,登記入冊,成為瞭府兵。
世人皆將這兩制推行,稱之為蕭和變法!
而至入秋後,楚軍兵力便增長瞭近三萬有餘。
短短不到半年時間,楚國國力已是大增。
秋末之時,楚國推行兩制的詳細情報,終於送往鄴城,擺在瞭曹操的案頭。
…
魏公府。
正堂上位,曹操正眉頭深鎖,仔細審視著手中那份情報。
他的臉色越來越陰沉,捏著帛書的手隱隱在顫抖,眼眸越瞪越大,額頭冷汗刷刷直滾。
“噝~~”
帛書看罷,曹操倒吸一口涼氣,驚叫道:
“蕭和這村夫的府兵制和均田制,可與當年商鞅變法相提並論,真乃扭轉乾坤,以蛇吞象的神策,若再給大耳賊推行數年,孤死無葬身之地也!”
“不能再拖瞭,孤要即刻盡起傾國之兵,揮師南下,討滅偽楚!”